中文名称:陕西医学检验杂志
刊物语言:中文
刊物规格:A4
主管单位:陕西省卫生厅
主办单位:陕西省卫生厅
创刊时间:1986
出版周期:双月刊
国内刊号:61-1232/R
国际刊号:1005-1716
邮发代号:52-116
刊物定价:408.00元/年
出版地:陕西
时间:2025-09-15 14:35:42
选题作为论文写作的起始点与核心环节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它犹如一座灯塔,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指引方向。一旦选题出现偏差,后续的研究就可能像在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的船只,陷入无尽的困境,甚至直接导致研究功亏一篑。相反,一个优质的选题能够为论文写作搭建起稳固的框架,为研究者提供清晰明确的研究路径和目标,使研究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推进。
然而,在学术研究的领域里,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:策划一个好的选题,其难度甚至超过了撰写论文本身。这是因为选题策划要求写作者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,不仅要对研究领域的整体状况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,还要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该领域的发展趋势。同时,还需要写作者拥有独特的学术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,能够从众多的研究主题中挖掘出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的选题。但对于初学者或者缺乏研究经验的写作者来说,这些要求往往难以达到,他们常常在众多繁杂的研究主题面前感到迷茫和无助,难以筛选出既具有学术价值又切实可行的选题。
特别是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,许多领域的研究已经逐渐趋于成熟,想要找到真正具有创新性和研究价值的选题变得愈发困难。许多策划出来的选题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,难以满足核心期刊对论文选题的高要求。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判断自己的选题是否存在类似问题,并努力解决这些问题,我们总结了做选题时常见的五类问题。
研究问题“所指不明”通常表现为选题中的问题表述模糊不清,让人无法准确判断研究的具体内容究竟是什么。这就好比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,却不知道自己要寻找的目标是什么。以“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‘二元对立’现象的形成机制与运行逻辑”这一选题为例,虽然“二元对立”看似对研究问题进行了概括,但实际上在文学批评领域,“二元对立”的内涵极为丰富,它可能涵盖了人与自然的对立、女性与男性的对立、全球与地方的对立、理论与实践的对立等多种对立关系。然而,在这个选题中,作者并没有明确指出自己要研究的是哪一种对立关系,这就使得研究问题变得模糊不清。
有的作者可能会辩解说,他们要研究所有的“二元对立”。但这种说法无疑会使研究问题过于宽泛和宏大,就像试图用一张大网去捕捉所有的鱼,结果往往是一无所获。而且,即便作者真的打算研究所有的“二元对立”,在初次看到这个选题时,人们也很难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,无法判断该选题的研究重点和方向。因此,此类选题很难被称为优质选题。
针对这类“所指不明”的问题,在修改选题时,可以将研究问题进一步具体化,明确阐述究竟是哪一种对立关系。例如,可以将选题修改为“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人与自然‘二元对立’现象的形成机制与运行逻辑”。同时,在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后,还需要综合判断所总结的对立关系是否成立。如果发现该对立关系在学术研究中无法得到有效的支撑,那么就需要重新思考一个具有可研究性的方向。
选题的三要素包括研究主题、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,它们之间相互关联、相互影响。在评估选题质量时,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的适配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指标。即使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各自都能够明确呈现,但如果研究方法不适合解决研究问题,那么这个选题依然难以成立。这就好比一把钥匙开一把锁,如果钥匙和锁不匹配,就无法打开锁。
以“大学生压力感自我缓解的过程机制与运行逻辑:基于……的扎根理论研究”这一选题为例,该选题的研究问题是“大学生压力感的自我缓解”,这个问题更倾向于心理学层面的内容。若想将该问题研究得更加深入和透彻,使其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,实验法可能是一个更为合适的选择。因为实验法可以通过控制变量等方式,更准确地探究大学生压力感自我缓解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。而扎根理论则更侧重于从大量的文本资料中归纳和提炼理论,对于研究大学生压力感自我缓解这种较为复杂的心理现象,可能会显得较为表面,无法触及到问题的根本。
然而,如果采用实验法来研究该问题,目前心理学层面已经对该领域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,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。因此,仅仅更换研究方法,这个选题依然无法成立。当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不匹配时,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。一方面,可以尝试更换一个更匹配的研究方法,但同时需要判断更换方法后该选题是否仍然具有研究价值。如果该领域已经研究得相当成熟,那么即使更换了方法,也很难取得新的研究成果,实际并不适合再进行重复研究。另一方面,则需要从研究问题入手进行解决,换成适合该研究方法的问题,跳出研究已经相当成熟的心理学领域,寻找新的研究视角和切入点。
创新性是学术研究的灵魂所在,一个缺乏创新性的研究问题就像一杯没有味道的白开水,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。创新性不足的问题比较容易理解,即当一个问题已经被许多人研究过,并且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时,再去研究这个问题就很难有新的突破和发现,也就不具有新意了。
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列举一些创新性不足的研究问题,大家可以对照这些例子,判断自己想象中的有新意、能研究的问题是否已经有人研究过。首先,“现代产业学院多元主体共治‘貌合神离’现象的形成机制与运行逻辑”这一选题中,多元主体共治“貌合神离”现象是一个比较陈旧的问题,大约在30年前就已经有相关的文献对其进行研究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该领域的研究已经逐渐深入和完善,再去研究这个问题很难有新的收获。其次,“师生课堂互动‘学生沉默’现象的形成机制与运行逻辑”中的“学生沉默”问题同样也是一个被广泛研究过的主题,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文献对此进行了探讨和分析。再看一个与“数字化”相关的热门选题,“教师数字胜任力的结构要素与实践逻辑”,虽然数字化、数字素养、教师胜任力等选题近年来才开始受到广泛关注,但研究速度非常快,在我们还在追逐热点的同时,这类研究文献早已大量涌现。等我们完成写作并投稿时,相关的文献将会更多,该选题的研究价值也会大打折扣。
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在选题前期可以暂时不用进行判断。就像我们常说的做选题时不用急于查文献,也是指在选题前期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文献。因为在这个阶段,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构思和确定研究的大致方向,过于依赖文献可能会限制我们的创新思维。但是,当选题基本成型后,就需要及时查找相关的文献,判断是否已经有大量的人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。如果发现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成果,那么这个选题就不具有研究价值,需要考虑更换研究问题。
可行性是选题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,如果选题不具可行性,就像建造一座没有地基的房屋,无论设计得多么精美,都无法真正建成。可行性问题对论文写作阶段的影响非常大,如果做出来的选题不具可行性,那么即使其他各项指标都达标,这个选题也无法成立,因为根本无法获取所需的数据,也就无法完成论文的写作。
以“红色家风代际传承的关键要素与实践逻辑:基于……的扎根理论研究”这一选题为例,该选题存在明显的可行性问题。一方面,关于红色家风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少,这给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。另一方面,要访谈到红色家庭也并非易事,因为红色家庭的数量有限,而且分布较为分散。如果无法获取足够的数据,就无法对红色家风代际传承的关键要素与实践逻辑进行深入的研究。当然,也可能有极少数人有特殊的渠道,能够获取到相关的数据,那么对于这些人来说,可以尝试进行该选题的研究。
为了解决可行性问题,我们可以从自己能够获取什么研究资料的角度进行思考。考虑自己所处的环境、所在的岗位、学校等是否能够为自己获取相关数据提供便利条件。例如,如果你是一名教师,那么你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,对学生的课堂表现、学习情况等进行调查和研究;如果你是一名企业员工,那么你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,对企业的管理、营销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。如果你在某方面数据获取上具有先天优势,那么这方面的选题就可以成为你的研究点。
研究问题答案已知主要是不符合“研究问题应该是一个有待回答的疑问”这一基本标准。有些问题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明确或者大概的答案,这类问题再去研究,就像在已经知道结果的情况下再进行一次验证,很难有新的发现和观点。
比如,“教师信息素养城乡失衡现象的形成机制与运行逻辑”这一选题,城乡差异的原因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讨论和认识,大多数人都能理解城乡之间在经济、教育、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距是导致教师信息素养城乡失衡的重要原因。因此,再去研究这个问题,很难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,也就没有太大的研究价值。
在进行选题策划时,我们可以通过明确研究问题的指向,就像给研究问题画一个清晰的边界,让它不再模糊不清;确保问题与方法的匹配,让研究方法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;注重问题的创新性,使研究能够在学术领域中脱颖而出;确认研究的可行性,为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;以及确保问题的答案尚未被完全揭示,保持研究的新鲜感和挑战性。通过这些措施,我们可以更好地规避选题潜在的问题,为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当然,除了以上提到的五类问题外,还有许多其他问题的存在也会影响选题的质量。综合来看,选题可以从重要性、创新性、专业性、公共性、趣味性、可行性、实在性、紧迫性和语法规范性等多个方面进行评判。在选题策划阶段,我们要多追问自己是否违背了什么原则,以此为切入点,不断优化和完善选题,做出更高质量的选题,从而提高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几率。